少年曾接元公论,屡话南闽佛刹奇。

现代解析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两句,但通过回忆往事,展现了作者对青春时光和闽地佛教文化的深厚情感。

第一句"少年曾接元公论"说的是作者年轻时曾与一位德高望重的"元公"(可能是高僧或学者)交流学问。用"接论"这个词,既表现了虚心求教的态度,又暗示这是一场令人难忘的智慧对话。

第二句"屡话南闽佛刹奇"进一步展开回忆,说他们经常谈论闽南地区佛寺的奇特之处。"屡话"二字透露出这段对话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深入的交流;"佛刹奇"则点出闽地佛教建筑的独特魅力,可能是造型奇特,也可能是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众不同。

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最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求学问艺图景
2. "屡话"二字让静态的回忆有了动态的延续感
3. 通过"佛刹奇"这个具体意象,引发读者对闽地佛教文化的好奇与想象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唤起了人们对青春求知岁月的共鸣,同时展现了地域文化的独特风采。虽然只有两句,却像一扇小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作者珍藏的青春记忆和文化情怀。

温益

(1037—1102)泉州晋江人,字禹弼。第进士。历大宗正丞、利州路湖南转运判官、工部员外郎。尝知福州、潭州、开封府。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拜尚书右丞。善狡谲傅合,援蔡京复相,得迁中书侍郎,为时人所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