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借用了杜甫入蜀的典故,表达作者在战乱年代漂泊西南的复杂心境。
前四句以杜甫为参照: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落四川,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作者说自己虽然也像杜甫一样感慨时局,但自认写不出传世名作;虽然也有治国才能,却在飘零中逐渐消磨。这里既有对杜甫的致敬,也有对自己际遇的无奈。
五六句转向对蜀地的思考:人们常说蜀地易守难攻,但作者认为地势险要未必能决定天下归属(暗指当时抗战形势);重要的是这里汇聚了民心所向("物望"指众望所归)。
最后两句是自我告诫:不要总回望来时的艰难("彭衙道"借指颠沛之路),因为前方重庆("行都"指战时陪都)还有施展抱负的舞台("台"喻指政治舞台)。全诗将个人漂泊与家国命运交织,在沉郁中透出坚韧,既有对时局的忧虑,也暗含重整河山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