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作
春来雾雨久不收,上元三日(豫章本作夕)月如秋。
倾城娱乐竞沽酒,旧岁丰登仍足油。
楼前灯山烧荻火,光影动摇桑落洲。
太守凭高列歌吹,游人烘笑观俳优。
铜盘贮梅插乌帽,从兵小史斥下楼。
侍觞行食皆官妓,目眙不言(豫章本作禁)语或偷。
短长赤白皆莫校,但取一笑馀何求。
譬如饮酒且为乐,不问甘苦醉即休。
归来紞如打五鼓,春寒惨惨吹驼裘。
群儿嬉戏尚未寝,更看紫姑花满头。
倾城娱乐竞沽酒,旧岁丰登仍足油。
楼前灯山烧荻火,光影动摇桑落洲。
太守凭高列歌吹,游人烘笑观俳优。
铜盘贮梅插乌帽,从兵小史斥下楼。
侍觞行食皆官妓,目眙不言(豫章本作禁)语或偷。
短长赤白皆莫校,但取一笑馀何求。
譬如饮酒且为乐,不问甘苦醉即休。
归来紞如打五鼓,春寒惨惨吹驼裘。
群儿嬉戏尚未寝,更看紫姑花满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宋朝上元节(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和人生感悟,语言生动,充满烟火气。
开头写春天阴雨连绵,但上元节的月亮格外清朗。城里人都在买酒庆祝,因为去年丰收,连灯油都很充足。这里用"月如秋"的比喻,突出月亮的明亮清澈。
中间部分像电影镜头一样展现节日盛况:楼前用芦苇扎的灯山火光摇曳,太守在高处安排歌舞表演,百姓们笑着围观艺人表演。有趣的是,官员们把梅花插在帽子上,随从却被赶下楼,官妓们默默侍奉,这些细节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
诗人由此引发感慨:人生就像这节日,不必计较得失("短长赤白"指是非对错),能开怀一笑就足够。又用喝酒作比——不必在意酒的好坏,喝醉就是快乐。这种及时行乐的态度,其实是看透世事的豁达。
结尾笔锋一转:狂欢结束回家时已近黎明,春寒料峭中,发现孩子们还在玩耍,女人们仍戴着紫姑神(厕神)的头饰嬉戏。这个温馨的收尾,让通宵狂欢的疲惫感顿时化作生活气息,暗示快乐其实很简单。
全诗妙在既有节日场面的鲜活描绘,又自然融入人生哲理,最后回归生活本真。就像我们今天过节:享受热闹时尽情欢乐,回家路上裹紧外套,看见街边小摊还亮着灯,突然觉得幸福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