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试院煎茶用东坡韵作二首 其二
门外立鹄惭诸生,老夫投床作雷鸣。
楼头纸落如飞雪,沈宋时名谁重轻。
休论扬一与益二,险阻西来识天意。
淄渑别白勤烹煎,由来相士如品泉。
相如子云出西蜀,昆吾宝刀于阗玉。
楚宫细腰常忍饥,城中佳人矜广眉。
各争好尚异妆束,轻裾利屣行追随。
君不见牵萝补屋谁氏子,绝代风流羞入时。
楼头纸落如飞雪,沈宋时名谁重轻。
休论扬一与益二,险阻西来识天意。
淄渑别白勤烹煎,由来相士如品泉。
相如子云出西蜀,昆吾宝刀于阗玉。
楚宫细腰常忍饥,城中佳人矜广眉。
各争好尚异妆束,轻裾利屣行追随。
君不见牵萝补屋谁氏子,绝代风流羞入时。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幽默自嘲的口吻,展现了作者在考试院煎茶时的所见所感,暗含对人生百态的深刻观察。
开头四句像情景喜剧:作者形容自己像只呆站门外的鹄鸟(一种水鸟),对比其他考生显得笨拙;"老夫投床作雷鸣"用夸张手法说自己躺下打呼噜像打雷;考场上纸张飞舞如雪,暗示考试紧张;"沈宋时名谁重轻"则调侃历史上著名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名声如今也没人在意了。
中间部分转入哲理思考:用"扬一益二"(扬州第一、益州第二的典故)比喻不要纠结排名;"淄渑"两条味道不同的河水需要仔细烹茶才能辨别,暗喻识人要像品茶般耐心;接着列举司马相如、扬雄等四川才子,昆吾刀、于阗玉等珍宝,说明人才就像珍宝需要慧眼识别。
最后用两组对比画面收尾:楚宫美女宁愿饿出细腰,城里姑娘却画粗眉;人们争奇斗艳追逐时尚时,那位"牵萝补屋"(用藤萝补茅屋)的寒士,虽不合潮流却保持真我。就像现代有人省吃俭用买名牌,而真正的智者可能穿着朴素却内心丰盈。
全诗妙在将考场见闻、煎茶体验与人生哲理自然融合,用"煎茶品泉"比喻识人辨才,最后落在"不随波逐流"的主旨上。就像今天我们说"不要活成爆款人生",八百年前的诗人早已用"绝代风流羞入时"道破了这个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