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朋友橿亭的赠别之作,同时怀念他在江汉书院担任山长(校长)的时光。全诗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表达了对友人境遇的感慨。
前四句回忆橿亭家族昔日的辉煌:他们家曾因"一经传"(精通儒家经典)而两度出任宰相,兄长(伯氏)虽然成名较晚,但清廉的名声如同古代贤人。这里用家族荣耀衬托橿亭的品格高尚。
后四句转到现实:当年家族女子入宫为妃、男子入朝为官("诣曹"指到衙门任职)的盛况已成过往。如今在纷扰的世俗(风尘)中,橿亭独自在偏远的江汉地区(指书院所在地)过着清冷的生活。"怅惜""萧疏"二词,透露出作者对友人怀才不遇的惋惜。
全诗的精妙在于:
1. 用家族兴衰暗喻人才处境,反映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境遇
2. "清名似古贤"与"萧疏江汉边"形成强烈反差,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 通过时空转换(昔盛今衰),自然流露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
这种通过个人命运折射时代背景的写法,让读者既能感受到真挚友情,又能体会到古代文人的集体困境。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