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 其二

偏中正,过房之子初受命。金刚脚下昆崙奴,腰间也佩毗卢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看似矛盾却充满哲理的形象,用简单的画面传递了深刻的禅意。

前两句"偏中正,过房之子初受命"讲的是一个被收养的孩子(过房之子)刚刚获得认可。这里用"偏中正"暗示看似非正统(偏)的出身也能体现正道(中正),就像收养的孩子同样能继承家业。

后两句用生动的比喻:"金刚脚下昆崙奴"描绘一个在金刚力士脚下的昆仑奴(古代对黑人的称呼),虽然地位卑微,但"腰间也佩毗卢印"——居然佩戴着象征佛法的毗卢印。这说明佛法平等,不论出身高低,人人都可能开悟。

全诗通过三个反差强烈的意象:
1)收养的孩子继承家业
2)卑微的奴仆站在金刚脚下
3)低贱者佩戴神圣法印
告诉我们真理往往存在于看似矛盾的事物中,破除世俗的分别心。就像诗中的"偏"与"正"、"奴仆"与"法印",表面矛盾实则统一,点明佛性人人具足的道理。

释慧温

释慧温,号萝庵,俗姓郑,福州(今属福建)人。年二十,礼灵凤主僧,落发受具。偏参诸老,晚依竹庵于东林寺,又谒高庵悟、南华炳、草堂清。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冬,住宣城宝胜寺,晚住通州狼山寺。为南岳下十六世,龙翔士圭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七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