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署中作
古人作吏重爱民,今人作吏先患贫。
爱民患贫不两立,聚敛何如有盗臣。
官取诸民民取士,此中应识民艰苦。
半丝半粒悉脂膏,视此岂容为过取。
我闻国计关民生,民能一心成坚城!
矧是太平亲民吏,曷不慎守贻令名。
爱民患贫不两立,聚敛何如有盗臣。
官取诸民民取士,此中应识民艰苦。
半丝半粒悉脂膏,视此岂容为过取。
我闻国计关民生,民能一心成坚城!
矧是太平亲民吏,曷不慎守贻令名。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对比手法批判了当时官场的腐败现象,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开头两句直接点出古今官员的差异:古代官员把爱护百姓放在首位,而现在的官员却先担心自己穷不穷。这种对比立刻让读者感受到官场风气的堕落。
接着作者提出尖锐的矛盾:想爱护百姓和担心自己贫穷这两件事根本无法共存。就像家里出了贪污的管家,与其让官员们偷偷搜刮民脂民膏,不如直接承认他们就是强盗。这里用"盗臣"的比喻非常犀利,直指官员贪污的本质。
中间部分用"官取诸民民取士"揭示恶性循环:官员压榨百姓,百姓只能指望科举当官来改变命运。作者特别提醒人们要体会百姓的艰辛——百姓上交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寸布匹,都是他们用血汗换来的,官员怎么忍心过度索取?
最后升华主题:国家财政本就来自民生,民心团结才能筑起坚固的防线。特别是太平时期的基层官员,更应该谨慎行事,为自己留下好名声。这里既是对同僚的劝诫,也暗含警告:失去民心就会动摇国家根基。
全诗语言朴实但鞭辟入里,像一位正直的老前辈在痛心疾首地训话。既有"半丝半粒悉脂膏"这样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又有"民能一心成坚城"这种富有远见的政治智慧,至今读来仍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