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侍御

看君绣斧秣陵回,乌府遥应接凤台。
寒雨钟山千水下,白云秋色大江来。
时危揽辔中原出,日近封章北极开。
当道狐狸何足问,边城今有郅都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王侍御)从秣陵(今南京)返回的情景,表达了对他才能的赞美和对时局的关切。

首联写王侍御从秣陵归来,带着象征权力的"绣斧",即将回到御史衙门(乌府)与朝廷(凤台)对接工作。这里用"绣斧"和"乌府"这些意象,既点明了人物身份,又显得庄重典雅。

颔联写景,通过"寒雨钟山"、"白云秋色"、"大江"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南京秋日的壮阔画面。寒雨中的钟山,江水奔流,白云与秋色交织,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暗含时光流逝之感。

颈联转到时局,说在危难时刻(时危),王侍御将驰骋中原为国效力(揽辔中原),他的奏章(封章)将直达朝廷(北极)。这两句突出了主人公的责任感和朝廷对他的重视。

尾联用典,把贪官比作"狐狸",说这些小人不足为虑,因为边疆现在有像汉代名臣郅都这样的能人(指王侍御)。这里既讽刺了腐败官员,又高度赞扬了主人公的才干。

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典故运用和对人物才能的赞美,展现了一位心系国家、才干出众的官员形象。诗中既有对南京秋景的生动描绘,又有对时局的深刻思考,最后落脚在对清官能吏的期待上,层次分明,意境深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