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水亭歌
澄湖如镜秋痕澹,雀舫声移惊潋滟。
浅苔云靓涨疏霜,堤柳归鸦飞片片。
禅天龙护走奔虹,仙径烟霏盘紫电。
江帆日落星浦流,夕阳小桥人影乱。
匡峰亘面削芙蓉,时有白云层锁断。
山姿湖貌足幽寻,晴好雨奇姿汗漫。
野燐忽复划鱼灯,罾影长空拖素练。
把酒谁堪问主宾,宝月芳汀花雨散。
笙歌元草醉宗风,千年事业湖山半。
浅苔云靓涨疏霜,堤柳归鸦飞片片。
禅天龙护走奔虹,仙径烟霏盘紫电。
江帆日落星浦流,夕阳小桥人影乱。
匡峰亘面削芙蓉,时有白云层锁断。
山姿湖貌足幽寻,晴好雨奇姿汗漫。
野燐忽复划鱼灯,罾影长空拖素练。
把酒谁堪问主宾,宝月芳汀花雨散。
笙歌元草醉宗风,千年事业湖山半。
现代解析
这首《烟水亭歌》像一幅动态的江南水墨画,用文字勾勒出秋日湖光山色的灵动静谧与人间烟火气。全诗可分三个层次来理解:
1. 自然画卷的铺陈
开篇用"澄湖如镜"定下清澈基调,随后通过"雀舫(小船)惊起水波""柳堤飞鸦""白云锁山"等细节,让静态的景色活了起来。特别巧妙的是光影处理:夕阳把桥上游人的影子拉得细长凌乱,夜晚渔火像磷火般划破黑暗,渔网在月光下如同白绸悬空——这些画面既有中国画的留白意境,又带着印象派的光影流动感。
2. 禅意与世俗的交织
诗中"禅天""宗风"等词暗示寺庙钟声回荡在山水间,但紧接着就用"笙歌醉酒""渔灯点点"展现人间热闹。这种对比就像现代人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宁静,又不舍红尘欢愉的矛盾心理,让超脱的山水也有了人情味。
3. 时空的永恒感
结尾"千年事业湖山半"是点睛之笔:无论朝代更替,湖山永远占据着历史的一半篇章。这种时空感通过"夕阳—星夜—白云锁山"的时间推移,以及从近处苔藠到远方匡山(庐山)的空间延伸来实现,让人感受到自然远比人类活动更恒久。
全诗最动人的是矛盾的美感:明明写秋景却不萧瑟,有禅意却不枯寂,热闹中藏着永恒。就像用文字演奏了一曲古筝,既有《渔舟唱晚》的轻快,又有《高山流水》的旷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