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三仁诗①
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复过。
大军未集孤城倾,壮士一呼贼锋挫。
贵不必横冲都,众不必鸦儿兵;
鹿仔港接彰化城,毛葫芦即君子营。
一战大里杙,再战牛马庄。
炮声如雷地中起,杀贼不克被杀戕。
贼戕真义士,诏书煌煌传庙祀。
粤东嘉应国子生,乔基其名李其氏(施懿琳编校)。
大军未集孤城倾,壮士一呼贼锋挫。
贵不必横冲都,众不必鸦儿兵;
鹿仔港接彰化城,毛葫芦即君子营。
一战大里杙,再战牛马庄。
炮声如雷地中起,杀贼不克被杀戕。
贼戕真义士,诏书煌煌传庙祀。
粤东嘉应国子生,乔基其名李其氏(施懿琳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台湾三仁诗》用生动的战争场面,歌颂了三位抗敌英雄的壮烈事迹。全诗分三个层次展开:
1. 英雄气概震慑敌人
开篇用"老熊挡路"的比喻,形容守城将士的威猛气势,吓得敌人不敢靠近。即使援军未到、孤城陷落,战士们一声怒吼就能挫败敌军锋芒。这里强调的不是军队规模,而是将士们无畏的精神力量。
2. 激烈战斗场面
诗中列举鹿仔港、彰化城、大里杙等地名,通过"炮声如雷""杀贼"等动态描写,再现了惨烈的拉锯战。特别用"毛葫芦(简陋装备)即君子营"的对比,突出将士们用简陋装备对抗强敌的悲壮。
3. 永恒的精神丰碑
最后点明主角是广东嘉应的国子监学生李乔基,虽然战败牺牲,但"义士"精神永存。皇帝下诏建庙祭祀,说明这种保家卫国的精神永远值得铭记。诗中"炮声从地底炸响"的描写,暗示英雄精神永远在这片土地下激荡。
全诗用短促有力的句子、真实的地名和比喻手法,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战场,感受到英雄们用生命守护家园的决心。最打动人的是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在于是否胜利,而在于明知必败仍坚持战斗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