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张子公
政和圣人拜贤书,陛胪春晓传天衢。
集英殿下八百众,一时如公此策无。
万口一词期第一,擢之第三众不怿。
诸公贵人愿相识,戒阍走马要君入。
君言不媚有药石,国子先生乃例得。
我亦跪起就穿执,妄意得蒙子公力。
六年一别安宜北,忧患压人气不出。
闻之减米符离日,首阳激贪用一律。
呜呼四海鸣锋镝,白昼豺狼恣吞吸。
帝在奉天颇仓卒,丝纶政渴宣公笔。
缄情远附雪原鹡,愿公来扈巡南跸。
平泉松菊凌霜碧,伐叛亭成燕宾戚。
起居因书问晨夕,宜为苍生调鼎食。
集英殿下八百众,一时如公此策无。
万口一词期第一,擢之第三众不怿。
诸公贵人愿相识,戒阍走马要君入。
君言不媚有药石,国子先生乃例得。
我亦跪起就穿执,妄意得蒙子公力。
六年一别安宜北,忧患压人气不出。
闻之减米符离日,首阳激贪用一律。
呜呼四海鸣锋镝,白昼豺狼恣吞吸。
帝在奉天颇仓卒,丝纶政渴宣公笔。
缄情远附雪原鹡,愿公来扈巡南跸。
平泉松菊凌霜碧,伐叛亭成燕宾戚。
起居因书问晨夕,宜为苍生调鼎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朱松写给朋友张子公的一封"诗体信",用生动的画面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友人品格才华的赞美和乱世中的深切关怀。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回忆往事(前12句):用"政和年间科举考试"的场景开篇,描绘张子公在殿试中本应得第一却屈居第三,但他不阿谀奉承的刚直品格赢得众人敬重。诗人回忆自己也曾受其提携,充满感激。
2. 现实困境(中间8句):写分别六年后的现状。用"符离之战"和"安史之乱"的典故,暗喻当时国家战乱、民生凋敝的处境,像豺狼横行般令人窒息,急需张子公这样的人才为国效力。
3. 殷切期盼(最后6句):诗人像传递书信的鹡鸰鸟一样,盼望张子公能辅佐皇帝。用"松菊凌霜"赞美友人品格,期待他能平定叛乱,最终回归田园生活,但眼下应以天下苍生为重。
艺术特色:
- 用"八百考生""万口一词"等具体数字营造真实感
- "豺狼吞吸"的比喻形象展现乱世残酷
- 巧妙运用历史典故,既赞美友人又暗喻时局
- 结尾"调鼎食"的饮食比喻,把治国理政说得通俗易懂
核心情感:
在战乱年代,诗人既敬佩友人坚守原则的品格,又迫切希望这样的人才能够出山救国,字里行间透露出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责任担当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朱翌
朱翌(1097—1167)字新仲,号潜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