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人到中年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思念。
前两句"年华冉冉催人老,风物萧萧又变秋"就像在说:日子一天天过去,不知不觉人就老了,看着周围景色渐渐变得萧瑟,才发现又是一年秋天。这里用"冉冉"形容时间悄悄流逝,"萧萧"描写秋景的凄凉,两个叠词让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显得格外明显。
后两句"家在凤皇城阙下,江山何事苦相留"像是在自言自语:我的家明明在繁华的京城(凤皇城阙指京城),可眼前这陌生的山水为什么非要留住我呢?这里透露出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虽然眼前有美丽的江山,但终究不是自己的家。
整首诗妙在把人生感慨和思乡之情,通过"秋天"这个意象自然串联起来。秋天既是季节变化的节点,也象征着人生进入后半程。诗人没有用复杂难懂的词句,就像平常聊天一样,把"时间过得真快"、"想家了"这样人人都有的感受,说得既真实又动人。特别是最后一句看似在埋怨山水,实际是表达对家乡更深的眷恋,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让诗意更加悠长。
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