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其二

少陵薄文章,谓非道所尊。
不读破万卷,何由闻斯论。
经史足驱使,今古堪胚浑。
寂若万象灭,灿若众星繁。
根柢有至理,刊落皆陈言。
以此为诗史,孰能穷其源。

现代解析

这首诗探讨了诗歌创作与学问积累的关系,核心观点是:没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就写不出真正的好诗。

前四句用杜甫(少陵)的例子开篇,指出连杜甫这样的大诗人都认为,光会写漂亮文章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思想深度。但如果不大量阅读(破万卷书),连理解这个道理都困难。

中间四句用两个生动的比喻说明学问的作用:把经史典籍读透了,就能像指挥千军万马般自由运用古今知识。这时写出的诗,静时能让万物沉寂,动时如繁星般璀璨。

最后四句点明主旨:真正的诗歌要有思想根基(根柢至理),剔除陈词滥调(刊落陈言)。这样的作品才能成为"诗史",但它的源头活水(穷其源)其实是作者深厚的学识修养。

全诗就像一位老师在劝学生:别急着写诗,先回去多读书。把知识消化成自己的养分,写出来的文字自然既有力量又有光彩。这种创作理念在今天依然适用——好的内容永远建立在扎实的积累之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