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晓沧买犊 其四

平生慕马援,边郡事田牧。
此志苦不成,牛后随人逐。
我家东海东,弃置委荒服。
田间旧牛宫,群夷酣食宿。
诛求遍鸡豚,何况牛大畜。
田家苦此累,不令㹀养犊。
惟昔大牢公,实致维州覆。
彼哉伊何人,得毋乃其族!
遗民痛贻祸,恨欲食其肉。
至今乱未已,东望为痛哭。
何时得伏波,重使交趾复?
我归耕我田,汉书牛背读。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农民买牛为切入点,表达了作者对现实困境的愤懑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开头作者说自己一直羡慕汉代名将马援既能戍边又能务农,但现实是自己只能像牛尾巴一样被人驱赶。这里用"牛后"这个比喻,生动表现了身不由己的无奈。

接着描写家乡东海边的惨状:牛棚被外族霸占,连鸡猪都被搜刮干净,更别说大牲口牛了。农民不敢养牛犊,暗示了战乱带来的民生凋敝。作者痛斥造成这种局面的官员,用"恨欲食其肉"这样激烈的语言表达愤怒。

最后作者发出期盼:什么时候能出现马援这样的英雄收复失地?自己只想回乡种田,像古人那样悠闲地在牛背上读书。这个结尾的田园想象,与前面的残酷现实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全诗用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动荡紧密联系,既有对现实的尖锐批判,又饱含深沉的家国情怀。特别是"汉书牛背读"这个画面,把文人理想中的耕读生活刻画得十分传神。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