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冈幸七郎示其师楠本天逸事略且求作诗即用楠本原韵(辛丑)

学问不一端,要以仁为归。
在野抱忠孝,安仁殆庶几。
天逸论知行,精诣今所稀。
子陵与云卿,终古谁能讥?
阅世卧岩壑,浩然老不衰。
吾观凤鸣学,有当非玉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写给日本学者冈幸七郎的,借楠本天逸的事迹来探讨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全诗用简单朴实的语言,传递了深刻的人生智慧。

诗的前四句是说:学问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是以"仁"为核心。楠本天逸虽然隐居乡野,却心怀忠孝,几乎达到了"仁"的境界。这里用"仁"字点出了全诗的核心——做人做学问都要以仁德为本。

中间四句称赞楠本天逸对"知行合一"的见解非常精深,像古代隐士严子陵、苏云卿那样坚守节操,永远不会被人嘲笑。这里用历史名人作比,突出了楠本天逸高尚的品格。

最后四句描写楠本天逸隐居山林,年纪虽老但精神矍铄。作者认为他的学问就像凤凰鸣叫一样珍贵,比华而不实的玉杯更有价值。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真正的学问不在于表面华丽,而在于内在价值。

全诗通过赞扬楠本天逸,表达了几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
1. 做学问要先学会做人,仁德比知识更重要
2. 做人要表里如一,说到做到
3. 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在修养,不在外在形式
4. 保持独立人格,不随波逐流

这些道理在今天依然很有启发:我们追求知识时不能忘记修身养性,做人做事要言行一致,不要被浮华的外在所迷惑。诗中"凤鸣学"与"玉卮"的对比尤其发人深省——真正珍贵的是像凤凰鸣叫那样有内涵的东西,而不是像玉杯那样徒有其表的装饰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