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访客上山寻访隐士却未能相遇的情景,充满了自然意趣和超脱尘世的氛围。
前两句写访客拄着藜杖,穿过层层叠叠的山林溪流寻找隐士的踪迹。"杖藜"这个细节既表现出行路的辛苦,又带着几分闲适的隐逸气息。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展现隐士居所的环境:温暖的花丛中传来鸟儿的啼鸣,空荡的堂前有祥瑞的兽类安睡。湿润的松树在寒冷中别具风韵,煮茶的炉火已冷,不再冒烟。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个远离尘嚣、静谧祥和的世外桃源。
最后两句点出主题:虽然没见到隐士,但知道他一定在某座高峰顶上,正与神仙们高谈阔论呢。这里既表达了寻访不遇的遗憾,又通过想象隐士与神仙聚会的场景,进一步烘托出隐士超凡脱俗的形象。
全诗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巧妙的虚实结合,让读者感受到山中隐士生活的清幽雅致,也流露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语言清新自然,意境空灵悠远,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释智圆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