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远。
首联"羔雁已闻徵不起,却求披戴守贞居"是说:朝廷用厚礼征召(羔雁是古代聘问的礼物),但主人公拒绝出仕,选择披上道袍隐居修行。这里体现了主人公淡泊名利、坚守本心的品格。
颔联"月堂欹枕三清梦,秋榻生尘万卷书"用两个生活细节勾勒隐士日常:在月光下的堂屋里枕着枕头做修道之梦,秋天凉榻上积着灰尘却堆满书籍。既表现了清修生活的闲适,又暗示主人公虽隐居却不废读书。
颈联"坛匝冷痕春藓碧,鹤翘寒影雪杉疏"转向景物描写:祭坛周围留着寒冷的痕迹,春天苔藓泛着碧绿;白鹤在雪中杉树间投下清瘦的身影。这些冷色调的意象营造出空灵脱俗的意境。
尾联"年来未得寻幽迹,闲夜何人听步虚"是感慨:多年来没能寻访幽静之地,在这静谧的夜晚,又有谁在聆听道教的步虚声呢?流露出对知音难觅的淡淡惆怅。
全诗通过拒绝征召、修道读书、清冷景物、孤独感慨四个层次,塑造了一位超然物外又略带寂寞的隐士形象。最打动人的是那种"选择了孤独却不后悔"的人生态度,以及在清冷环境中依然保持精神追求的生命姿态。诗中"月堂""秋榻""春藓""雪杉"等意象组合,既具体可感又充满诗意,让读者仿佛能看到那个与书为伴、与鹤为邻的隐修世界。
释智圆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