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年代老友重逢的复杂心情,充满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秋风扫落叶的季节,诗人与老友重逢,却只能一起看着枯草飘飞。开篇"不耐"二字直接道出诗人对萧瑟秋景的烦闷,暗示着对动荡时局的不安。他们手握衣袖这个细节,生动表现出乱世中珍贵的情谊。
中间四句道出残酷现实:到处都是战火(干戈),多年不见的老友难得相聚却笑不出来。年底的柳条不忍折断,既写实景又暗喻不忍离别;天涯路远车马难行,直接点明战乱导致交通断绝的困境。
最后两句最令人心酸:望着通往桑乾河的路萧条冷清,连皇帝陵墓都笼罩在烟雾中。这里用皇家陵园的荒芜,以小见大地展现整个国家的衰败。目断二字既写视线被阻,又暗含希望破灭的绝望。
全诗没有直接控诉战争,但通过"干戈""车辙难通"等细节,通过老友相见不能欢笑的对比,通过皇家陵园都无人打理的事实,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战乱带来的创伤。诗人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使这首重逢诗有了震撼人心的时代厚重感。
郑善夫
(1485—1523)福建闽县人,字继之,号少谷。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榷税浒墅。愤嬖幸用事,弃官归。正德中,起礼部主事,进员外郎。谏南巡,受廷杖,力请归。嘉靖初,以荐起为南京吏部郎中,途中病死。工画善诗。有《少谷集》、《经世要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