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①

苏黄不作文章客(一作伯),童蔡翻为社稷臣。
三十年来无定论,不知(一作到头)奸党是何人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讽刺了政治立场的反复无常和是非颠倒的社会现象,语言直白却意味深长。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苏轼、黄庭坚这样有才华的人不被重用("不作文章客"),而童贯、蔡京这类奸臣反而成了国家栋梁("社稷臣")。这里用具体历史人物举例,苏轼黄庭坚是宋代著名文人,童贯蔡京是公认的奸臣,通过对比突出荒唐的现实。

后两句发出感慨:三十年来是非对错都没有定论("无定论"),到最后连谁是奸党都说不清了。这里"奸党"可能是讽刺当时政治斗争中,不同派系互相扣帽子的乱象,今天你说我是奸党,明天我说你是奸党,结果真相反而模糊了。

全诗亮点在于用简单的事实对比(好人不被重用/坏人当道)和直白的疑问(到底谁是坏人?),揭示了三个深刻的社会问题: 1. 人才得不到重用 2. 评价标准混乱 3. 政治斗争让人失去判断是非的能力

这种讽刺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比如当我们看到德才不匹配的现象,或者舆论场中是非难辨的情况时,都能联想到诗中描绘的荒诞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