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七夕

桐阴重碧,豆叶轻黄,溪沙过雨无泥。
尽卷纤云,一钩凉月楼西。
寻思昔游历历,记回廊纤手曾携。
好风度,爱吹衣香细,点屐声低。
谁道离多会少,比露蛩秋蟀,只解凝啼。
恨别江淹,旧时南浦都迷。
输成双星岁岁,料红墙银汉难跻。
孤梦远,尚牵人横阁小梯。

现代解析

这首《声声慢·七夕》以七夕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上片以写景开篇,描绘了七夕夜晚的宁静与美好:梧桐树影浓绿,豆叶泛黄,雨后溪边的沙地干净无泥。天空中的云彩散尽,只剩一弯凉月挂在楼西。这些景物营造出一种清幽寂寥的氛围,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接着,诗人回忆起往昔与爱人携手同游的美好时光,那时的微风轻拂衣香,木屐声轻轻回荡在回廊中。这些细节描写生动传神,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甜蜜与温馨。

下片转入抒情,诗人感叹离别太多而相聚太少,就像秋天的蟋蟀只会悲鸣。他借用江淹的典故,表达了对离别的怨恨,甚至迷失了曾经分别的渡口。诗人羡慕牛郎织女每年还能相会一次,而自己却难以跨越现实的阻隔,与爱人团聚。最后,诗人以“孤梦远,尚牵人横阁小梯”作结,表明自己虽然孤独,但梦中依然牵挂着爱人,那份思念之情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整首词语言清丽婉约,情感真挚动人。诗人通过对七夕夜景的描绘和对往事的回忆,抒发了对爱人的深切思念和无法相见的痛苦。词中运用对比手法,将牛郎织女的相会与自己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相思之苦。此外,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意象,如“江淹恨别”、“红墙银汉”等,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