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

春山懒妇忻昼眠,门前女伴邀采莲。
含嚬行过寒烟浦,瞥上兰舟悄无语。
寻花不见花深深,见花不折空愁心。
停桡看花红更腻,却自低头照秋水。
娟娟沙际月一痕,催归几棹菱歌喧。
叶底忽逢花并蒂,折归月下乞郎看。

现代解析

这首《采莲》描绘了一幅春日采莲的生动画面,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场景转换,展现了少女们采莲时的微妙情感。

诗歌开头写一位懒散的妇人被女伴邀去采莲,她皱着眉头穿过雾气蒙蒙的水边,悄悄登上小船不说话。这里用"含嚬"(皱眉)和"悄无语"暗示她似乎有心事,和热闹的采莲活动形成反差。

中间部分写采莲过程:她们划船寻找莲花,找到后却犹豫要不要摘,停下船桨盯着红艳的莲花看,又低头看水中倒影。这里"见花不折空愁心"特别有意思——明明找到花了却不摘,反而平添烦恼,把少女那种既想摘花又舍不得的矛盾心理写得活灵活现。

最后部分场景转到傍晚:月光照在沙滩上,远处传来采菱人归来的歌声。最精彩的是结尾——少女突然发现并蒂莲(两朵花长在一起),赶紧折下来准备晚上给情郎看。这个意外发现让整首诗的情绪突然明朗起来,之前的犹豫烦恼都有了答案:原来她采莲时的心不在焉,都是在想着心上人。"乞郎看"三个字特别生动,既有少女的羞涩,又藏着小小的炫耀心思。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懒散出发,到犹豫寻花,最后惊喜发现并蒂莲,情感层层递进。最妙的是始终没直接写"相思",但通过采莲时的走神、照水、最后的并蒂莲,把少女怀春的心思全透露出来了。莲花在中国文化里常象征爱情,并蒂莲更是双宿双飞的象征,这个结尾既符合采莲场景,又巧妙传达了爱意,可谓一举两得。

陈元晋

宋抚州崇仁人,原本蜀人,字明父。宁宗嘉定四年进士。授雩都尉,迁知福州、融州,累官邕管安抚使。嗜学好义,居官有政声。尝建渔墅书院。为文多愤世嫉俗之言,指陈当时利病极痛切。有《渔墅类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