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岭汪公仲云松楼

黄山插天紫翠浮,三十六峰明素秋。
奇秀蜿蜒结兴岭,岚光晴拥云松楼。
楼中主人爱山色,间居不为轩冕求。
松林云去松自绿,云来松林云满谷。
主人看松卧云屋,静听松风清可掬。
君不见岁寒贞松饱雪霜,材大青云成栋梁。

现代解析

这首《兴岭汪公仲云松楼》描绘了一幅黄山脚下云松楼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隐逸画卷,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壮美山景的铺陈(前四句)
开篇用"黄山插天"的夸张手法,瞬间勾勒出黄山高耸入云的雄姿。"紫翠浮"既写山色青紫交叠,又暗含云雾流动的朦胧感。三十六座山峰在素净的秋色中更显分明,而蜿蜒的山势最终汇聚成兴岭这一处奇秀之地。这里用"岚光晴拥"四字绝妙——阳光穿透山雾拥抱云松楼,赋予建筑以生命感。

第二层:楼主人的精神世界(中间六句)
诗人笔锋转向楼主人,揭示其"不为轩冕求"的淡泊品格。最精彩的是"松林云去松自绿"两句:用回环句式展现云与松的互动,云是过客,松是主人,暗喻主人如松树般坚守本心。当主人卧在云屋听松风时,"清可掬"三字让无形的风声变得触手可及,这种通感手法让人仿佛听见松涛的清凉。

第三层:松树的深层象征(末三句)
结尾突然转入议论,用"岁寒贞松"点明全诗核心意象。松树既是实景,更是主人人格的写照:经霜雪更显坚贞,看似逍遥山野却暗藏"青云栋梁"的潜力。这种矛盾统一恰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隐而不废"的理想——表面隐居山林,实则心怀天下。

全诗艺术特色鲜明:画面由远及近,从黄山全景推到云松楼特写;语言清新自然,却通过云松互动、风声可掬等新颖表达充满想象力;最后在闲适画面中暗藏积极用世之志,达到含蓄隽永的效果。诗中松树既是景物,又是人格象征,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正是古典诗词最动人的魅力所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