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杂述四首 其二
忆昔游永康,乱山趋小邑。
竹舆两日行,行行雨如织。
千松万松中,声与飞泉集。
纸伞但盖头,肩胛已尽湿。
野庙聊暂休,青草无壁立。
荒凉此何神,香火久不及。
岂能司阴晴,土偶亦垂泣。
秋气衣裳单,雨势暮尤急。
宿处隔山腰,穿云更深入。
竹舆两日行,行行雨如织。
千松万松中,声与飞泉集。
纸伞但盖头,肩胛已尽湿。
野庙聊暂休,青草无壁立。
荒凉此何神,香火久不及。
岂能司阴晴,土偶亦垂泣。
秋气衣裳单,雨势暮尤急。
宿处隔山腰,穿云更深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在秋雨中艰难跋涉的旅途,充满了萧瑟凄凉的氛围。
诗人回忆过去游历永康的经历,开篇就点出这是一段不轻松的旅程——在崎岖的山路间赶往小县城,连续两天坐着竹轿赶路,秋雨绵绵不绝地下着。最生动的画面是:千万棵松林间,雨声和飞瀑声交织成一片,虽然撑着纸伞,但雨水早已打湿了整个肩膀。
途中在一座荒废的野庙暂歇,这里连完整的墙壁都没有,长满青草。诗人看着无人供奉的神像发出感慨:连自己的庙宇都破败不堪的神明,哪还有能力掌管阴晴呢?连泥塑的神像都好像在哭泣。这里用拟人手法,借神像的"垂泣"暗示旅途的艰辛。
最后四句将困顿推向高潮:单薄的衣衫抵不住秋寒,傍晚雨势更急了,而今晚的住处还在山那边,必须继续冒雨穿过云深之处。整首诗通过"湿衣"、"荒庙"、"泣神"、"寒衣"等意象层层递进,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雨中行路的狼狈与孤寂。
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对环境、细节的白描,让旅途的艰辛自然流露,这种含蓄的写法反而更能引发读者共鸣。特别是"土偶亦垂泣"这个神来之笔,既写实又富有想象力,把落魄旅人的心境投射到破败的神像上,堪称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