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黄叔粲茶隐倡酬之什

美人隐于茶,性与茶不异。
苦涩知馀甘,淡薄见真嗜。
肯随世俱昏,宁堕众所弃。
灵雨滋山腴,迅雷起龙睡。
野草(万历本作草野)未敢花,春芽早呈瑞。
斗水须占一,焙火不落二。
趣深同谁参,隽永时自试。
葱姜勿容溷,瓜芦定非类。
标名寓玄思,微吟写清致。
成我君子交,从彼俗客恚。
嚼芳憩泉石,包贡免邮置。
辽辽玉川翁,千载共风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以茶为伴的隐士形象,通过茶道展现其高洁品格和人生追求。全诗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前六句)用茶比喻人格。诗人说这位隐士就像茶一样,表面苦涩却回味甘甜,看似平淡却藏着真性情。他不随波逐流,宁愿被庸人嫌弃也要保持清醒,就像好茶不迎合大众口味。

第二层("灵雨滋山腴"到"焙火不落二")描写采茶制茶。春雨唤醒茶山,春雷惊动蛰龙,野草还没开花,茶树已吐新芽。强调制茶讲究:取水要选最好的(斗水占一),烘焙火候要精准(不落第二档),体现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第三层("趣深同谁参"到"微吟写清致")写品茶悟道。茶中深意难觅知音,但隐士独自品味隽永滋味。他坚持茶的本真,拒绝用葱姜调味,区分真茶与劣质茶(瓜芦)。给茶取名寄托哲思,浅吟低唱抒发雅趣。

第四层(最后六句)升华主题。与隐士结交是君子之谊,会招俗人嫉恨。他们嚼着茶香漫步山水,连进贡皇家的茶都不屑通过驿站传送。结尾致敬唐代茶仙卢仝(玉川翁),表示千年茶道精神一脉相承。

全诗妙在将人品与茶品相互映照:制茶如修身,品茶如品人。通过拒绝媚俗、坚守本真、追求极致等茶道精神,塑造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肖像。诗中"苦涩知馀甘"等句,至今仍能引发现代人关于"先苦后甜"的人生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