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地颂 其三

我慢痴山高屹屹,无明欲海杳溟溟。
每逐旃陁憍诳友,常随猛兽作悲鸣。
自性转识翻为幻,自心幻境自心惊。
了此幻性同阳焰,空花识浪复圆成。
太虚忽觉浮云散,始觉虚空本自清。
今古湛然常皎莹,不得古今凡圣名(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动的比喻探讨了人性中的烦恼和觉悟的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四句)讲的是人的烦恼根源:
把傲慢和愚痴比作巍峨的高山,把欲望比作深不见底的黑暗海洋。人们常常跟着爱吹牛的朋友(旃陁)混在一起,就像跟着猛兽的可怜小动物一样只能发出哀鸣——这些都是在说人容易被坏习惯和错误观念牵着鼻子走。

第二部分(中间四句)讲看破虚幻的关键:
指出我们总把想象出来的东西当成真实(比如把影子当实物),结果自己吓自己。但只要明白这些烦恼像阳光下的浮尘、水面的泡沫一样虚幻不实,反而能看清世界的本来面目。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讲觉悟后的境界:
就像突然发现遮住太阳的乌云散了,才明白天空本来就是清澈的。这种清醒状态超越时间(今古),明亮如月光,但既不是凡俗也不是神圣——因为真正的觉悟超越了这些人为的标签。

全诗最精彩的是用"浮云散"这个瞬间体验,比喻人突然开窍的状态。就像我们纠结某件事很久,某个瞬间突然想通了一样,其实答案一直就在那里,只是被自己的胡思乱想遮住了。诗人告诉我们:烦恼都是自己编的故事,放下这些故事,就能看见生活本来的清澈模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