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行台

坐久浑忘倦,重门镇日关。
数株台下柏,千叠案头山。
校阅何曾暇,驱驰不暂閒。
丁宁二三子,早折桂枝还。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诗,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工作和追求的思考。接下来,我将按照现代语言为您分析这首诗。

《缙云行台》

诗人开篇便描绘了一种久坐不累、心境平和的状态。这里的“坐久浑忘倦”表达了诗人沉浸在某种情境中的忘我状态,仿佛久坐并未带来疲惫感。而“重门镇日关”,则给人一种沉稳、静谧的感觉,仿佛时间的流转在这里变得缓慢而深沉。

接下来,诗人通过具象的景物来进一步描绘这种氛围。“数株台下柏”和“千叠案头山”,表达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宁静和庄重。这里的柏树和山峦,既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象征,代表着坚韧和稳重。

然后,诗人转向自己的工作状态。“校阅何曾暇”和“驱驰不暂闲”,表达了诗人对工作的高度投入和忙碌状态。这里的工作并非简单的劳作,而是带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体现了诗人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

最后,诗人转向对后学的叮咛和期望。“丁宁二三子,早折桂枝还”,这里的“二三子”指的是后辈或学生,“桂枝”在古代常常象征着科举及第的荣耀。诗人希望他们努力求学,早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回到家乡光耀门楣。

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现了诗人沉稳、庄重、忙碌而又充满期望的心境。通过具象的景物和生动的语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工作和追求的思考,同时也传递了对后辈的期望和关怀。这样的诗歌,既富有哲理,又充满情感,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