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康洽

黄须康兄酒泉客,平生出入王侯宅。今朝醉卧又明朝,
忽忆故乡头已白。流年恍惚瞻西日,陈事苍茫指南陌。
声名恒压鲍参军,班位不过扬执戟。迩来七十遂无机,
空是咸阳一布衣。后辈轻肥贱衰朽,五侯门馆许因依。
自言万物有移改,始信桑田变成海。同时献赋人皆尽,
共壁题诗君独在。步出东城风景和,青山满眼少年多。
汉家尚壮今则老,发短心长知奈何。华堂举杯白日晚,
龙钟相见谁能免。君今已反我正来。朱颜宜笑能几回。
借问朦胧花树下,谁家畚插筑高台。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叫康洽的老朋友的故事,通过他的经历感叹人生无常和岁月无情。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1. 回忆康洽的辉煌过去(前八句):
康洽年轻时是个潇洒的酒客,经常出入权贵之家,整天醉生梦死。他的才华比著名诗人鲍照还高,但官职却一直很低(扬执戟是小官)。这里用对比手法,突出他怀才不遇。

2. 描写晚景凄凉(中间八句):
如今年过七十,成了普通老百姓。年轻人看不起衰老的他,只有些权贵还愿意收留。他亲眼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当年一起考科举的朋友都去世了,只剩他还在墙上题诗。这段用"桑田变海"的比喻,强调时间带来的巨大改变。

3. 相聚时的感慨(最后八句):
诗人和康洽在春天重逢,东城外青山依旧,少年成群,但他们都老了。在豪华厅堂喝酒到天黑,两个老态龙钟的人相对无言。最后用"花树下谁在建高台"的朦胧画面,暗示新一代正在崛起,而他们已成过去。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具体生活场景(喝酒、题诗、看少年)表现抽象的时间流逝
- 通过一个人物浓缩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
- "朱颜宜笑能几回"等句子,把人生苦短说得既美丽又心酸
- 结尾的朦胧画面留给读者想象空间,余味悠长

本质上,这是首关于"我们都终将老去"的诗,但用朋友的故事来写,比直接说教更打动人。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对青春易逝的无奈和对友情的珍惜。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