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棹歌 资湘

溪行欲尽竹不已,苍雪纷纷化流水。
船尾甫出碧玉湾,船头不见白云起。
舣船斩竹撑竹篙,篙声响应空谷号。
舟底水将石作骨,江边山以石为毛。
滩声渐急篙渐近,知有截溪渔簖近。
渔翁晒网鹭晒翅,一潭竹影涵鱼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湘江行船图景,用通俗的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1. 开篇的视觉盛宴
前四句像电影长镜头:小船在竹林夹岸的溪流中穿行,仿佛永远走不到尽头。竹梢的积雪融化,像白色花瓣飘落水中。船刚拐出碧绿的河湾,抬头却发现前方云雾蒸腾,仿佛白云从水面突然消失了——这种动态描写让人身临其境。

2. 行船的艰辛与乐趣
"舣船斩竹撑竹篙"四句展现了撑船的细节:停船砍竹子当临时船篙,竹篙声在峡谷里回荡。这里用拟人化手法说"水以石为骨,山以石为毛",把坚硬的江底石头比作骨骼,江边山石像毛发般密集,既显行船之险,又透着野趣。

3. 声音导航的智慧
"滩声渐急篙渐近"两句很有意思:船夫通过水声变化判断前方有渔具拦溪。这种靠听觉导航的细节,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比直接写"看见渔网"更有韵味。

4. 收尾的禅意画面
最后两句像突然按了暂停键:渔翁晒网、白鹭晾翅,阳光下的潭水中,竹影和鱼影交织。这个"影中叠影"的镜头,把忙碌后的宁静瞬间定格,让人联想到"岁月静好"的意境。

全诗妙在三点:
- 用"船头船尾"不同视角制造空间感
- 声音(水声、篙声)与视觉画面交替呈现
- 结尾从动态突然转静态,留下余味

就像跟着船夫经历了一场冒险,最后在波光竹影中获得片刻宁静,完美诠释了古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生活哲学。

魏源

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