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剑

宝剑谁能识,霜锋汨没中。
雌雄凭论断,利钝在磨砻。
流水鸣秋涧,寒窗走夜虹。
防身兼许国,何处有丰功。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磨剑"为线索,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宝剑从埋没到锋芒毕露的蜕变过程,寄托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前四句写宝剑的际遇:开篇就引人深思——真正的宝剑往往不被人认识,只能默默埋没在尘埃里。但宝剑的价值不在于它被埋没,而在于它是否经过磨砺。就像人的才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分出高下。

五六句用两个绝妙的比喻:秋涧流水声暗喻宝剑磨砺时发出的清越声响,寒夜里闪过的虹光则让人联想到宝剑出鞘时的凛冽寒光。这两个画面有声有色,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宝剑在磨刀石上溅起水花,寒光四射的场景。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好剑既要能防身自卫,更要能为国效力。诗人在这里其实是以剑自喻,表达了自己不甘平凡,想要建功立业的抱负。那个反问句特别有力——真正的丰功伟业,不正是需要这样的宝剑(人才)去创造吗?

整首诗把"磨剑"这个日常动作写得气势磅礴,实际上是在说人才需要磨练,抱负需要实践。诗人用大家都熟悉的磨剑场景,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发光的前提是要经受磨练。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让深刻的道理变得生动可感,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