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雨后醉听西湖美景的闲适场景,充满感官交织的细腻体验。
开篇用"醉后听"点出微醺状态,雨点敲打窗户、惊动柳枝的声音隔着屏风传来,营造出朦胧的听觉画面。"莺花"二句通过嗅觉和视觉的转换:鸟语花香在送别春光,而水鸟游动搅动的水藻带着雨水的腥味,把暮春湿润的空气写得可闻可感。
中间四句转入宴饮场景:急促的银筝曲调与玉手不停斟酒形成动静对比,展现宴席的热闹。最后两句巧妙化用巫山云雨的典故,将眼前酒杯比作巫山梦境,劝人及时行乐,不必计较酒宴是否如梦境般虚幻。
全诗以"雨"为线索,串联起声音(雨打窗、筝声)、气味(雨腥)、触觉(玉手执杯)等多重感受,在暮春易逝的惆怅中,传递出及时享受当下的豁达心境。最妙处在于将寻常雨景与宴饮写得如幻似真,既真实可感又带着醉眼朦胧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