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曲
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馀子碌碌不足数。
身著岑牟前击鼓,祢生狂呼老瞒沮。
我辱衡,衡辱我,我欲杀之犹雀鼠。
一投荆,再送楚,黄鹤矶头赋鹦鹉。
鹦鹉才多为舌误(谢云偶托一物意自可人),举世何人不相妒。
生莫逢,仇主簿。
身著岑牟前击鼓,祢生狂呼老瞒沮。
我辱衡,衡辱我,我欲杀之犹雀鼠。
一投荆,再送楚,黄鹤矶头赋鹦鹉。
鹦鹉才多为舌误(谢云偶托一物意自可人),举世何人不相妒。
生莫逢,仇主簿。
现代解析
这首《鹦鹉曲》借历史人物祢衡的故事,讽刺了恃才傲物者的悲剧命运,也暗含了对社会妒才风气的批判。
上阕用对比手法开篇:大儿子像孔融(文举)般聪慧,小儿子似杨修(德祖)有才,其他人都平庸不值一提——这其实是反讽祢衡目中无人的狂傲。接着描写他穿着鼓吏服装击鼓羞辱曹操(老瞒),展现其张扬个性。"我辱衡,衡辱我"的循环,暗示狂傲终将招祸,掌权者视才子如可随意碾死的蝼蚁。
下阕转入更深层的思考。祢衡先后投奔刘表、黄祖却终遭杀害,就像他在黄鹤矶写《鹦鹉赋》的鹦鹉——才华反成催命符。括号里"谢云"的点评是亮点:借物抒怀本无错,但举世妒才的现实让才华成了原罪。最后"生莫逢,仇主簿"的警告,道出在嫉贤妒能的社会里,锋芒毕露者往往没有好下场。
全诗用祢衡的典故揭示了一个永恒困境:真正的才华需要展现,但现实往往容不下特立独行之人。这种"狂者必折"的悲剧,至今仍能引发当代人关于个性与生存智慧的思考。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