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赵使君喜雨
举头日日云如血,遍走群祠腰漫折。
恻隐存君一念间,造物於人岂终绝。
天眼豁随公道开,宵人谥此何有哉。
烦歊陡逐苛条去,甘泽端德意来。
公心与天同一宇,那是经生分别处。
佳句催成头上云,仁言散作空中雨。
开轩对雨卜香秔,铃阁无风还自凉。
新诗写出天人际,赓歌细与问苍苍。
恻隐存君一念间,造物於人岂终绝。
天眼豁随公道开,宵人谥此何有哉。
烦歊陡逐苛条去,甘泽端德意来。
公心与天同一宇,那是经生分别处。
佳句催成头上云,仁言散作空中雨。
开轩对雨卜香秔,铃阁无风还自凉。
新诗写出天人际,赓歌细与问苍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展现了官员心系百姓、与天感应的动人场景。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旱情与祈愿(前四句)
开头用"云如血"形容干旱天空的可怕颜色,官员跑遍祠堂求雨跪拜到腰都弯了,凸显旱情严峻。"恻隐存君一念间"说只要主政者心存善念,老天不会真的抛弃百姓,这里把自然灾害和官员德政联系起来。
2. 雨来的神奇(中间八句)
"天眼豁开"形容乌云突然散开的景象,像上天睁开了眼睛。接着用对比手法:酷热随着苛刻政令消散,甘霖伴着仁德之心降临。最精彩的是"佳句催云""仁言化雨"的想象,把官员写的求雨诗比作招来云雨的咒语,将仁政言论比作滋润万物的雨水。
3. 雨后的欢欣(最后四句)
雨后打开窗户,看见稻田丰收在望,官署不用扇子也自然凉爽。最后官员把这场雨看作天意与人事的共鸣,写新诗追问苍天,延续着天人感应的主题。
全诗妙在将自然现象人格化:干旱是上天闭眼,降雨是苍天开眼,而官员的仁德成为感动上天的关键。这种"德政感天"的思想,既赞美了心系百姓的官员,也表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诗中"仁言化雨"的比喻尤其生动,让抽象的仁政变得像雨水一样具体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