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铲惟制小,颇逾锄耨功。今于古制异,用亦差不同。

沟田垄攲仄,他刃诚难攻。制器度地宜,创物须良工。

长柄加阔首,圆柄投直銎。畎亩耀吐月,肘腋凌轻风。

务进同撞戈,再前随换踪。覆茇易反掌,剸地深潜锋。

已令土膏润,旋看蔓草空。要处薅薙外,不离耘芓中。

养苗成此稼,去秽利吾农。无田非力辟,有具致时丰。

尝见燕赵北,亦传辽池东。远近或未识,图谱容相通。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铲子的古今演变和它在农耕中的重要作用,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1. 铲子的进化史(前8句)
诗人先对比古今铲子的不同:古代铲子小巧,主要用来除草松土;现在铲子改良得更实用,能应对各种复杂地形。这里特别提到工匠们根据实际需求改良设计 - 加长手柄、加宽铲头,让工具更趁手。就像现代人改良手机一样,古人也在不断升级劳动工具。

2. 铲子的十八般武艺(中间10句)
这部分生动描写铲子的"工作日常":月光下农民挥铲翻土,动作行云流水像跳舞。铲子能松土、除草、培苗,是农田里的多面手。诗人用"易反掌"形容翻土轻松,用"潜锋"说铲子深入地下,特别形象。就像现在的好工具能让工作事半功倍,一把好铲子也能让农活效率倍增。

3. 铲子的光荣使命(最后6句)
结尾升华主题:好工具+勤劳=丰收。诗人提到从河北到辽东,虽然各地农具可能不同,但劳动智慧是相通的。这就像现在各地农民可能用不同品牌的农机,但追求丰收的心是一样的。最后"图谱容相通"这句话特别暖心,说的是应该把好的经验记录下来大家分享。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它传递的朴素真理:实用才是硬道理。古人用智慧改良工具,就像现代人发明各种便利生活的科技产品,都是为了把日子过得更好。诗人用日常农具告诉我们:真正的进步,就藏在这些让劳动更轻松的改进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