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朔日作
夜雨酿晨寒,午暄柏秋熟。
山庄驻清跸,辽待玉轮足(将于此度中秋始进木兰)。
问政励忧勤,劭农常度卜。
关内近优沾,仅及资菜菽。
夏中希大有,此志实欲速。
孤望得小稔,略可济茕独。
茕独难遍济,如伤此焉恧。
山庄驻清跸,辽待玉轮足(将于此度中秋始进木兰)。
问政励忧勤,劭农常度卜。
关内近优沾,仅及资菜菽。
夏中希大有,此志实欲速。
孤望得小稔,略可济茕独。
茕独难遍济,如伤此焉恧。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农历八月初一(朔日)的景象和作者的心境,核心围绕三个层面展开:
1. 天气与农事
开篇用"夜雨酿晨寒"点出夏秋交替的凉意,"午暄柏秋熟"则写出午间残留的暑气催熟了柏树果实。这种细腻的天气观察,暗示着作者对农事的牵挂。后文直接点出关切:关内地区雨水勉强够种菜豆,但夏季期待的丰收("大有")未能实现,只能盼望小丰收("小稔")来救济贫苦百姓。
2. 责任与愧疚
"问政励忧勤"展现作者勤政的态度,但面对天灾时的无力感贯穿全诗。"茕独难遍济"直言无法救助所有困苦百姓,"如伤此焉恧"(像受伤一样愧疚)用身体疼痛比喻内心的自责,这种将民生疾苦与个人道德责任绑定的表达,凸显了古代官员的理想主义困境。
3. 时间与等待
诗中隐藏着两条时间线:一是"辽待玉轮足"透露将在山庄过中秋的行程安排,二是从夏季旱情到秋季收获的漫长等待。这种对时间的敏感,既包含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不盲目追求"欲速"),也流露出对改善民生的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