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的是作者站在大别山上远眺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壮阔的秋景和深沉的历史感慨。
开头"落日在平地,苍茫吴楚秋"写的是黄昏时分的景象:太阳低垂在地平线上,吴楚大地(今湖北、安徽一带)笼罩在苍茫的秋色中。这里用"苍茫"二字,既写出了秋色的辽阔,也暗示了心情的迷茫。
"人随孤鹤远,天共九江流"是很有意境的画面:一个人影随着孤鹤渐渐远去,天空仿佛与九江(长江的支流)一起流动。这里用"孤鹤"这个意象,既表现了孤独感,又带着几分超脱尘世的意味。
"风物吞淮海,楼船下鄂州"写的是眼前壮观的景色:山川风物仿佛要吞没整个淮海地区(江淮流域),而江上的楼船正顺流而下驶向鄂州(今武汉一带)。这两句展现了山河的雄伟气势。
最后"凭高一登眺,不尽古今愁"点明了主题:站在高处远眺,心中涌起无尽的古今愁绪。这里的"古今愁"既包含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也暗含对现实境遇的忧思。
整首诗的特点: 1. 视野宏大:从落日、江河到淮海、鄂州,展现了一幅辽阔的江山画卷 2. 情感深沉:通过孤鹤、秋色等意象,表达了孤独感和历史沧桑感 3. 语言凝练:短短四十个字,就勾勒出壮丽的山水和复杂的心绪 4. 意境悠远:最后留下的"古今愁"让读者产生无限遐想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用简练的语言,把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沉的人生感慨完美结合,让读者既能感受到山河的壮美,又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苍凉。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