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春时节阴雨连绵、寒意未消的景象,展现了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独特韵味。
前两句写时间与天气:新年伊始连续十天的阴雨,让春雪带着和往年一样的寒意。这里用"旧春同"暗示年年如此,春寒已成常态。
中间四句用空间对比勾勒画面:天地仿佛被遗忘在荒凉边陲,而楼阁静静矗立在朦胧月色中。山间小屋的松竹在夜风中沙沙作响,城门处传来断断续续的号角声。诗人通过"半落穷荒"与"横陈澹月"的对照,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
最后两句借梅花抒情:梅花向来是耐寒的勇士,此刻它正暗自欣喜其他花朵还未绽放。这里用拟人手法,以梅花"惯与清寒敌"的傲骨,暗喻人在逆境中的坚韧品格,而"未放红"既写实景,又暗含对未来的期待。
全诗通过雨雪、荒原、月色、风声等意象,构建出初春特有的清冷意境,在看似萧索的画面中,藏着梅花(也是诗人自己)对抗寒冷的生命力和等待春天的希望。
刘诜
(1268—1350)吉安庐陵人,字桂翁,号桂隐。性颖悟,幼失父。年十二,能文章。成年后以师道自居,教学有法。江南行御史台屡以遗逸荐,皆不报。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卒私谥文敏。有《桂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