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理
(古有理王,能守清一以致无刑,故为《至理》之诗
一章三韵十二句)
理何为兮,系修文德。加之清一,莫不顺则。意彼刑法,
设以化人;致使无之,而化益纯。所谓代刑,以道去杀。
呜呼呜呼!人不斯察。
一章三韵十二句)
理何为兮,系修文德。加之清一,莫不顺则。意彼刑法,
设以化人;致使无之,而化益纯。所谓代刑,以道去杀。
呜呼呜呼!人不斯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的是古时一位明智的君王,通过提倡和实践文治与德政,使得国家治理达到了一种无须使用刑罚就能使人民顺从的理想状态。下面我来为大家解析一下这首诗的精髓:
1. 君王的智慧与德行:诗中提到的“古有理王”,指的是古代那些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这些君王重视文化教育和道德修养,强调以德治国,用智慧和仁爱来治理国家。
2. 清廉与统一:诗中的“清一”指的是国家的政治清明、统一,这是良好的治理基础。当政治清明,君主廉洁公正,各项政策和法令统一实施,人民自然会感到安心,愿意遵守规矩。
3. 以德治国的效果:诗提到“莫不顺则”,意思是通过推行道德和文化教育,人们自然会变得顺从,不需要通过激烈的刑罚来维持秩序。这反映了以德治国的理念,即通过教育和榜样作用,使人民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4. 代替刑罚的仁政:最后一段提到“代刑,以道去杀”,意思是以仁政代替刑罚。这里的“道”指的是道德、爱心和仁慈,用这些美好的品质来感化和引导人民,让他们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5. 警醒与反思:结尾的“人不斯察”表达了诗人对古人的感叹,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警醒,不要忘记历史上的治国智慧。诗人希望后人能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珍惜并传承那些有益的治理经验。
总的来说,这首诗赞美了古代明君治理国家的智慧,强调了道德和文化教育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倡导通过仁政和道德来代替严酷的刑罚,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元结
元结(719~772年),中国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 、聱叟 。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载进士及第。安禄山反,曾率族人避难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