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旅途中与黄山周氏兄弟分别时的复杂心情,充满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故乡的思念。
前两句描绘了深秋的萧瑟景象:驿站里满是寒霜和落叶,诗人穿着破旧的衣衫,显得格外憔悴。这既是对环境的描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中间四句是情感的核心部分:走在荒村野外的夕阳小路上,看着远处的树木和孤云,诗人不禁想起了遥远的家乡。周氏兄弟热情地一次次送酒给他,这样深厚的感情让人怎么忍心分别呢?这里既表现了朋友的真挚情谊,也流露出诗人对离别的伤感。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周氏兄弟的赞美:你们兄弟都像谢惠连(南朝著名文人)一样才华横溢,分别后我一定会常常想起你们,把思念化作诗句。这是对友情的承诺,也是对彼此才华的欣赏。
整首诗用朴素的语言,通过秋景的萧瑟、离别的伤感、友情的温暖这几个层次,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在艰难处境中依然保持的真挚情感,以及用诗歌来寄托思念的文人情怀。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