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圆溪山亭子

半依平远半岩扃,杂树逢秋一半零。
入谷未深林未密,拈来诗思在溪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山溪边的宁静画面,语言清新自然,读来仿佛身临其境。

前两句写景:一座亭子半隐半现在山岩和平地之间,秋风吹过,杂树的叶子已掉落一半。这里用"半"字重复出现,既写出亭子的位置若隐若现,又暗示秋意渐浓,树叶半凋零的状态,营造出一种淡淡的萧瑟感。

后两句抒情:诗人沿着山谷漫步,发现林木还不算太茂密,但就在溪边小亭中,突然触发了作诗的灵感。这里的"拈来"用得特别妙,好像诗思是随手从溪亭边采撷而来,显得自然而随意。

整首诗妙在抓住了"半"的意境:半山半平、半凋半绿、半深半浅,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恰恰最能引发诗兴。诗人没有刻意寻找灵感,而是在漫步中不经意间与美景相遇,这种偶然得之的创作体验,反而最显真挚动人。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