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春酌饮清节亭示诸公旧赋索和

雨余执喘思澡雪,有客嗖门筇九节。
相携款竹墨池家,竹间张饮碧筒折。
枞枞玉立户相齐,何羡掖垣歌紫微。
会须把臂入林去,山王掉首麾去之。
骨相恐难飞食肉,功名浪费杀青竹。
渭川自有千户封,持此较彼差不俗。
平生我亦厌荣观,为君醉眠蕲簟寒。
人间有此碧玉镜,那怕火繖张炎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雨后与友人相聚的闲适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清雅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开头写雨后闷热,作者正想清凉一下,恰有好友拄着九节竹杖来访。他们携手来到种满竹子的庭院(墨池家),在竹荫下折竹为杯,畅饮美酒。这里的"碧筒折"指用竹筒当酒杯,充满山林野趣。

中间部分通过对比表达人生追求:竹丛挺拔如列队的君子,何必羡慕皇宫里唱赞歌的紫微郎(高官)?本想邀友人归隐竹林,却连"竹林七贤"中的山涛、王戎都摇头拒绝——暗示真正的隐士精神已难寻觅。

接着用两个典故表达价值观:与其强求富贵(飞食肉指飞黄腾达),不如与竹为伴;渭川竹农的千户侯虽不如朝廷封侯显赫,却更清雅脱俗。这里显示作者认为精神富足比世俗成功更重要。

结尾表明心迹:我平生就厌倦虚荣,宁愿在竹席上醉卧纳凉。只要有这片碧玉般的竹林(比作镜子),就不怕烈日炎炎(火伞指太阳)。最后两句把竹林比作天然空调,展现了文人以自然抵御世俗炎热的智慧。

全诗以竹为核心意象,通过饮酒、纳凉等生活场景,传递出"心静自然凉"的哲理,体现了古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远离官场喧嚣的生活理想。语言清新自然,用典巧妙不晦涩,读来能感受到夏日竹荫下的那份清凉惬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