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汉代使臣苏武在匈奴牧羊的艰辛场景,赞颂了他坚守气节的精神。
前两句用"碛雪风沙"、"大窖凉"、"毳衣非暖"等意象,生动展现了塞外恶劣的自然环境:茫茫戈壁上的风雪、冰冷的土窖、难以御寒的粗毛衣服、没有滋味的奶酪。这些细节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苏武生活的艰苦。
后两句笔锋一转,说"李卿(李迪)是苏武的知己,不必多言",因为苏武手中那根代表汉朝使节身份的"汉节"(节杖)已经说明了一切。这里"垂垂"二字用得巧妙,既形容节杖上的装饰物下垂的样子,又暗含时间流逝之意,暗示苏武持节牧羊十九年始终不屈。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用恶劣环境反衬人物品格,最后以"汉节"这个象征物点题,让读者在具体画面中感受到苏武"贫贱不能移"的民族气节。语言平实却富有画面感,没有直接赞美却让崇高精神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