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宋景濂 其一

我思美人,乃在仙华之山。
山前夜半挂河汉,天津两旗俯可樊,我欲从之阻河关。
初平不来白羊死,瘦骨蚀尽莓苔顽。
风沙萧萧隔人间,玄霜日夕凋玉颜。
有鸟有鸟丁令威,侧身下上空孤飞。
女娲石坠鳌脚折,海水散作云霏霏。
山中有奇树,一华一千秋。
美人何不折寄我,使我叹恨长凝眸。
深沉洞谷山鬼集,阴气六月冰霜留,嗟哉美人谁与俦。
明年定约赤松子,与尔群峰顶上游。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的是作者对一位高洁美人的深切思念,以及求而不得的惆怅心情。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思念的对象
诗中"美人"并非指外表美丽的女子,而是象征品格高洁的理想化人物(可能是作者敬重的朋友宋景濂)。作者想象她住在仙华山这样的仙境,用"夜半挂河汉"、"天津两旗"等天文意象,把美人居住的环境描绘得如同天上宫阙般神圣。

2. 追寻的艰难
作者用一系列障碍描写追求理想的艰难:银河像关隘般阻隔("阻河关"),传说中的仙人黄初平不再出现,连石头都长满顽固的青苔。最动人的是"瘦骨蚀尽莓苔顽"这句,用石头被苔藓侵蚀的画面,暗喻自己因长久等待而身心憔悴。

3. 奇幻的想象
后半段充满神话色彩:丁令威化鹤、女娲补天、神树千年开花等典故,既表现思念之情的悠长("一华一千秋"),又暗示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最后"明年约赤松子"的结尾很妙,看似突然与仙人相约,其实是表达对超脱现实困境的渴望。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
- 把抽象的情感(思念、追求)转化为可感的自然景象(银河、青苔、风沙)
- 用神话元素让普通的思念变得恢弘壮丽
- "瘦骨蚀尽莓苔顽"这样新颖的比喻,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执着等待的煎熬

本质上,这是一首披着爱情诗外衣的"求道诗",通过追求不可得的美人来表达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孤独与坚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