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六首 其四

东登泰山上,下有沧海流。
晞发餐日精,一望麟凤洲。
渺渺三神山,宫阙如云浮。
虞巡柴岱宗,肆觐东诸侯。
登封七十家,升中乃射牛。
燕齐扼腕谈,入海多宿留。
安期不可遇,羡门不可求。
肃然与石闾,日月今千秋。
吾将仍羽人,乘蹻于丹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泰山后看到的壮丽景象和产生的感慨,表达了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开头四句写登上泰山看到的景色:脚下是奔流的沧海,清晨晒干头发、吸收日光的精华,远望传说中的麟凤洲。这里用夸张手法展现泰山之高,视野之广。

接下来六句写泰山的历史意义:泰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像仙山,古代帝王在这里祭祀天地、会见诸侯。提到有七十位帝王在此封禅,举行射牛仪式。这些历史典故突出了泰山的神圣地位。

"燕齐扼腕谈"四句转入现实感慨:燕齐之地的人们空谈长生不老,却找不到传说中的仙人安期生和羡门子高。暗示求仙的虚妄。

最后四句表达超脱之志:虽然石闾山肃穆庄严、日月永恒,但诗人还是想追随仙人,乘着神兽飞向仙境。这里"仍羽人"指追随仙人,"乘蹻"是道家飞升之术,"丹丘"是传说中的仙山。

全诗通过现实景物与神话传说的交织,展现了诗人既向往神仙境界,又清醒认识到其虚幻性的矛盾心理。泰山作为现实与幻想的连接点,既承载历史记忆,又寄托着超越现实的理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