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鸟儿的哀鸣表达了一种无家可归的孤独与无奈。
开头反复强调“不如归去”,像是一只鸟在悲伤地呼唤,想要回到某个地方。但紧接着,诗人告诉我们这只鸟的悲惨身世:它像“博劳”(伯劳鸟)一样没有父亲,像鹦鹉一样没有母亲,从小孤苦伶仃,长大也充满艰辛。虽然羽毛长齐了,看似能够飞翔,却依然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最令人心酸的是最后一句:“归去归去,归何处?”——它喊着要回去,可它能回到哪里呢?它根本没有家。这种无处可去的绝望,让“不如归去”的呼喊显得更加凄凉。
整首诗表面写鸟,实则可能暗喻人在乱世中的漂泊无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正值八国联军侵华,社会动荡,许多人流离失所。诗人借鸟的哀鸣,道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悲苦:渴望安定,却找不到归宿。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