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织图

中国有圣人,四海皆就理。
仁风春台登,弦歌比户是。
借问何能然,事从衣食始。
维宋宝元初,耕织图垂史。
一夫或不耕,受饥可立俟。
一女或不织,御寒复何恃。
饥寒两切身,岂独民遭否。
谁以山水更,厥病中汰侈。
鹅鹜余膏粱,后宫贱罗绮。
非无恤民心,茫茫隔万里。
圣祖暨高宗,天章前后纪。
艰难无逸心,剀切《豳风》旨。
谁云民隐遐,历历皆尺咫。
汗雨想蒿目,机声俨盈耳。
粒米与缕丝,忍作微物视。
租税亦难蠲,其来辛苦矣。
节俭慎持盈,丰穰敢遽喜。
既富礼义兴,化行俗斯美。
农桑邦家基,金镜莫逾此。
我皇黼座陈,万年长顾諟。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耕织图》为主题,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农业和纺织对国家、百姓的重要性,同时劝诫统治者要体恤民情、节俭治国。

诗的开头说中国有圣明的君主,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处处能听到欢乐的歌声。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因为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这里强调了"衣食"是治国的基础。

接着提到宋朝宝元年间的《耕织图》,用历史典故说明:如果一个男人不耕种,马上就会挨饿;如果一个女人不织布,就没有衣服御寒。饥寒交迫的痛苦,百姓最能体会。但有些统治者沉迷享乐,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虽然心里想着体恤百姓,却与实际生活相隔万里。

然后称赞清朝康熙、乾隆两位皇帝,他们理解百姓疾苦,提倡节俭,继承了《诗经·豳风》中关心农事的传统。这里强调:百姓的苦难其实近在眼前,统治者要能体会农民汗流浃背的辛苦,听到织布机的声音。每一粒米、每一根丝线都来之不易,不能轻视。

最后总结:农业是国家的根本,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希望当今皇帝能牢记这个道理,永远关心农桑之事。诗中把治国比作照镜子,认为农业就是最明亮的镜子,能照出国家的兴衰。

全诗用平实的语言,把深刻的治国道理说得明白易懂。通过对比历史教训和明君榜样,既批评了奢侈浪费的统治者,又提出了"重视农桑、体恤民情"的治国良方。诗中"汗雨想蒿目,机声俨盈耳"等句子,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看到农民劳作的场景,听到织布的声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