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亭置酒

石磴萦回入杳冥,筠松高下簇虚亭。
春归野路梅争白,雪尽沙田麦正青。
马窟飞云临画栋,凤林斜日照疏棂。
长年酒量殊山简,却上篮舆恨独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岘山亭饮酒赏景的闲适画面,充满自然生机与人生感慨。

前两句写登山过程:石头台阶蜿蜒通向幽深山林,翠竹青松高低错落环绕着空灵的亭子。用"萦回""杳冥"等词营造出曲径通幽的意境,让人仿佛看到诗人漫步山间的身影。

中间四句是春日山景特写:野路边白梅争相绽放,雪融后的沙田里麦苗青青,飞云掠过亭台画栋,夕阳透过凤林的枝叶在窗棂投下斑驳光影。诗人用"梅争白""麦正青"的鲜活对比,配合"飞云""斜日"的动态描写,把普通田园景象写得充满诗情画意。

最后两句借酒抒怀:虽然酒量比不过爱喝酒的山简(晋代名士),但坐着竹轿下山时,反而遗憾自己太过清醒。这种矛盾心理很有趣——既享受微醺的惬意,又觉得完全清醒会错过更多美景,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沉醉和留恋。

全诗就像一组移动镜头:从登山路径拍到山间亭台,再聚焦到梅花麦田的特写,最后落在饮酒人的神态上。诗人把寻常的春游写得层次丰富,在宁静画面中暗藏对生活的细腻感悟,让人读来既能看见明丽山水,又能体会那份"半醉半醒"的闲适心境。

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