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羌山式公绿筠庵诗
道人栖碧山,云居在空曲。
十年海潮音,利物缘已熟。
更寻妙高顶,超然具幽筑。
古林插空青,寒筠抱岩绿。
时携贝叶书,步入深林读。
云衣冷萧条,静对含烟玉。
客来境非喧,客去境自足。
宵眠获禅虎,昼引衔花鹿。
庵中三昧语,药我贪瞋毒。
何当脱双凫,藜杖追高躅。
十年海潮音,利物缘已熟。
更寻妙高顶,超然具幽筑。
古林插空青,寒筠抱岩绿。
时携贝叶书,步入深林读。
云衣冷萧条,静对含烟玉。
客来境非喧,客去境自足。
宵眠获禅虎,昼引衔花鹿。
庵中三昧语,药我贪瞋毒。
何当脱双凫,藜杖追高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的道士生活,充满了宁静淡泊的禅意。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道士的修行生活
这位道士住在碧绿的山间,云雾缭绕的幽静处。他十年如一日地聆听自然的声音(海潮音),修行已到成熟境界。后来他找到更高处(妙高顶)建了草庵,周围是参天古树和翠绿竹林,环境清幽绝尘。
2. 日常的禅意
他经常带着佛经(贝叶书)到竹林深处静读。山中云雾像衣裳般清冷,竹子如同含烟的碧玉。有客人来时也不觉喧闹,客人走后更显自在。夜里能遇到通禅的老虎安眠,白天有温顺的鹿儿衔花相伴。
3. 修行的感悟
在草庵中领悟的佛法真谛(三昧语),能治愈人心的贪念和怨恨。诗人最后感慨:什么时候自己能摆脱世俗束缚(脱双凫指脱下官鞋),拄着藜杖追随这位高人的足迹呢?
全诗通过清丽的自然意象(云、竹、鹿、虎)和修行细节,展现了超脱尘世的隐居之乐。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道士与自然完全融合,猛虎不伤人,鹿儿自来亲,连客人的来去都不影响内心的安宁。最后诗人流露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诗中"云衣"、"含烟玉"等比喻既形象又空灵,把普通的云雾竹林写得仙气飘飘,这种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的写法,让整首诗读来如一幅水墨画,清新脱俗。
郭三益
郭三益(?~一一二八),字慎求,常州(今属江苏)人,一作嘉兴(今属浙江)人,北宋诗人。宋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进士。元符元年(一○九八),知仙居县(《嘉定赤城志》卷一一)。徽宗重和二年(一一一九),为吏部员外郎(《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九之二)。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为给事中,同知贡举(同上书选举一之一五)。出知洪州。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改潭州(《北宋经抚年表》卷四)。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为荆湖南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二年,同知枢密院事,卒(同上书卷一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