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庐山谒濂溪周先生墓①

自从洙泗分支远,便到濂溪接派流。
欲向眼前寻乐处,直于山顶看源头。
一川风月谁能领,四面庭除草自幽。
今日瓣香祠下拜,斯文天壤共悠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登庐山拜谒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号濂溪)墓时所作,表达了对先贤思想的敬仰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前两句用"洙泗"(孔子讲学之地)和"濂溪"作对比,说儒家思想从孔子一脉相传,到周敦颐这里又有了新的发展。就像一条大河分出支流,但精神内核始终相连。

中间四句写登山感悟:想要寻找人生的真谛,就要像登顶一样追溯思想的本源。山间的清风明月、幽静的庭院野草,都是自然天理的体现,可惜世人往往不能真正领会。这里用具体景物暗喻周敦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今天在墓前焚香祭拜,感受到先贤的思想就像天地一样永恒长存。"瓣香"是形如花瓣的香,既指实际的祭拜仪式,也象征对先贤学问的虔诚继承。

全诗把登山过程、自然景物和哲学思考巧妙融合,用通俗的比喻(如河流、登顶)讲解深奥的理学思想,展现了"通过观察自然领悟真理"的理学特色。最后在时空交错中,传递出思想传承的永恒价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