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凌霄花,借花寄情,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人生感慨。
前四句描写凌霄花的生长状态:它在盛夏开花,依附在高大的树木上,藤蔓垂挂在树梢,绿荫靠近厅堂。这里用"郁青苍"形容树木茂盛,用"引蔓絓高树"表现凌霄花攀援向上的特性。
中间四句写花的遭遇:炎热的夏风让花朵在晨光中更显娇媚,暑天的雨水却打湿了红色的花瓣。诗人感叹美丽难以长久保持,想要采摘又怕伤害花朵而暗自伤心。这里"湿红芳"的描写很生动,让人仿佛看到被雨水打湿的娇嫩花朵。
最后六句转入抒情:想把花寄给志同道合的朋友,可惜路途遥远没有桥梁。诗人自嘲没有松柏那样坚韧的品格,只能站在原地感慨万千。这里"同心者"点明是写给友人,"道远川无梁"形象地表达了阻隔之苦,"谅非松柏操"则流露出对自身脆弱的无奈。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矛盾心情:既惊艳于凌霄花的美丽,又为它的易逝而伤感;既想与友人分享,又苦于现实阻隔。这种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感叹,以及真挚却难以传达的友情,正是诗歌最动人的地方。诗人用常见的夏日景象,写出了人人都有却难以言说的情感体验。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