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能仁长老祖秀

此世未可出,太虚无古今。
一尘绝点染,万象罗萧森。
白云从何来,舒卷亦无心。
流风散远影,花雨释重阴。
俄然际碧海,倏尔归遥岑。
方来讵可执,已去谁能寻。
何人知此意,鱼鸟徒高深。
道人乃如许,洒落湘之南(钞本作滨)。
冥鸿岂避弋,倦鹤亦投林。
昔年淮泗间,清誉喧佩簪。
石塔缝无际,盐官鼓无音。
衡山亦何有,神廪供爨鬵。
十年一纸衲,綵线穿金针。
上方万壑外,微笑开我襟。
幽怀久自契,俗虑何由侵。
攀萝共明月,流水写瑶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超脱世俗的修行者(能仁长老祖秀)的生活境界,充满禅意和自然之美。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超脱的境界
开篇"此世未可出,太虚无古今"说修行者并非逃离现实,而是超越了时间概念。就像天空中的白云("白云从何来,舒卷亦无心"),来去自由不受束缚,暗喻人应该像云一样活得自在洒脱。

2. 自然的禅意
诗中用流动的风、飘落的花雨、突然出现的碧海和远山("俄然际碧海,倏尔归遥岑"),展现万物变化无常。这些自然景象都在说:该来的自然会来,该去的留不住,不必强求。

3. 修行者的生活
后段用具体画面描写长老的生活:十年只穿一件补丁衣服("十年一纸衲"),用金针补彩线,在深山万壑中微笑。这些细节展现真正的修行不是苦行,而是内心满足。"神廪供爨鬵"(连做饭都像有神明相助)这样的描写,把日常琐事都写出了神圣感。

4. 对比与选择
用"冥鸿"(高飞的鸿雁)和"倦鹤"对比,说明无论是积极追求还是回归平淡,都是个人选择。长老选择了像归林的鹤一样,在衡山过着简朴生活,却获得精神自由("幽怀久自契")。

全诗最动人的是最后两句:攀着藤萝赏月,听着流水声像在弹琴。这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不在形式,而在能否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让心灵远离俗世烦扰。诗人通过自然意象和修行生活的结合,传递出一种物我两忘、身心自在的生命状态。

0